关注我们
首页 > 炒股知识 » 正文

月琴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乐器

 727 ℃  0条点评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

月琴屬於我國的民族樂器,是一種傳統彈撥樂器,起源於漢朝漢武帝時期,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,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。月琴具有音色明亮、清脆、圓潤的特點,非常悅耳動聽,在我國各地都很流行,常用於各種表演中。

月琴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樂器

月琴是很多少數民族的樂器,分別有彝族、哈尼族、苗族等,另外,在漢族也很流行。

1.彝族

月琴是彝族的樂器,雲南少數民族叫做“弦子”,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,雲南的月琴種類非常多,“鎮南月琴”是最著名的,歷史悠久,音色清脆。

2.哈尼族、苗族等

在哈尼族、苗族等少數民族中,月琴也是非常重要的樂器。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喜慶的“跳歌”、“跳坡”等活動中,它更是不可缺少的、用於傳情達意的樂器。彈琴者一人或數人邊彈邊跳,衆人則隨後圍圈踏節而舞。

3.漢族

月琴是漢族彈撥樂器,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樂器。清代,琴頸縮短,演變爲現代的樣式。月琴可用於獨奏、器樂合奏和爲歌舞、戲曲、說唱音樂伴奏。

月琴的歷史發展

月琴源於阮。早在漢武帝時(公元前140年—前87年),我國已經創造發明了阮。

但當時這種以“彈”和“挑”爲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,都籠統地稱爲琵琶。據東漢傅玄《琵琶賦》序所載,阮是當時樂工參照琴、箏、築、臥箜篌等樂器創制而成。是:“中虛外實,天地象也;盤圓柄直,陰陽敘也;柱十有二,配律呂也;四弦。”

從東漢應劭的《風俗通義》中可知,當時的阮長三尺五寸。漢時稱秦琵琶,它通過“絲綢之路”向西域傳播,在甘肅麥積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畫上,均能見到它的造型。

東晉(公元317年—420年)“竹林七賢”中的阮咸善彈這種樂器。在三國(吳)青釉瓷倉陶塑上有其圖像,在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磚刻畫和江蘇丹陽南齊墓磚刻畫中,都能見到阮咸演奏的圖像。唐武則天時(684年—701年)稱其爲阮咸。

《舊唐書·音樂志》:“阮咸,亦秦琵琶也,而項長過於今制,列十有三柱。武太后時,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之,晉《竹林七賢圖》所彈如此類,因謂之阮咸。鹹,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。”月琴是由阮演變而來的。

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,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,取其形圓似月、聲如琴。

北宋陳暘《樂書》(卷一四一)載:“月琴,形圓項長,上按四弦十三品柱,象琴之徽,轉軫應律,晉阮咸造也。”當時月琴的形制與阮相近,後來逐漸變化。

到了清代,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,琴桿縮短爲琴頸,演變爲現代的式樣。

月琴在雲南的發展

月琴是少數民族勞動之餘、夜晚自娛、謳歌心聲的樂器。

雲南少數民族叫做“弦子”,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。雲南月琴種類很多,以“鎮南月琴”最著名。“鎮南月琴”製作精細,歷史悠久,音色清脆。

鎮南就是現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。“鎮南月琴”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。品位音階與琵琶大致相同,一般爲四弦,也有兩弦的。琴身多楸木板做成,也有用閃片板(薄松木材)的,講究的還有用楠木做的。琴頭大都雕成一箇龍頭飾以龍鬚。

琴的正面板上雕龍刻鳳,有的還在琴面正中鑲上一面小圓鏡。小夥子們抱琴彈奏時,龍鬚上下點動,圓鏡閃閃發光,龍飛鳳舞,活靈活現。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
怎么开户买股票详细步骤,开户买股票,上岸投资怎么操作?
木兰诗创作背景

已有0条评论,欢迎点评!

评论(0人参与,0条评论)
  • 请先说点什么
    热门评论
    最新评论
    正在载入评论列表...